1894年,Mailfert根據之前的實驗報告計算出水中的三種氧濃度:
溫度(攝氏)0 11.8 15 19 27 40 55 60
溶解度(L氣/L水)0.64 0.456 0.381 0.27 0.112 0.031 0
數據大致呈線性,表明臭氧在水中的溶解度大約是氧氣的10-15倍。
韋諾薩和歐帕特肯指出,決定三氧(或任何氣體)在液體中的溶解度的基本關系是亨利定律。在給定的溫度下,溶解在已知體積的液體中的任何氣體的重量都將與作用于液體的氣體分壓成正比。
這一定律得出的結論是,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下,臭氧的可溶性是氧的13倍。
由亨利定律可知,要提高三氧在水中的溶解度,必須提高臭氧氣體在整個氣源中的分壓,即必須提高臭氧源的濃度。如果臭氧源濃度不夠,且處理時間較長,則水中臭氧濃度無法提高(已達到濃度平衡)。
通過以上討論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 為了保證殺菌效果,必須保證一定的水中臭氧濃度和處理時間。
2. 確保水中有一定濃度的臭氧:
A.臭氧源濃度。
B.一定的溫度。
C.水溫不宜過高。
D.臭氧氣體在水中的比表面積應盡可能大,以便臭氧與水接觸的機會更多。
根據國內外應用經驗,一般水消毒處理建議參數為:水溶性臭氧濃度0.4mg/L,接觸時間4分鐘,即CT值1.6。臭氧用量為1-2mg/L,水溫應低于25℃。前蘇聯標準規定飲用水中的臭氧濃度不得低于0.3mg/L。中國瓶裝水行業建議瓶裝水的臭氧濃度為0.3mg/L。